親密傷感的奇幻旅程──雙妹嘜舞蹈劇場人在旅途洒淚匙

Photo by Yvonne Chan
文︰陳冠而

繼《女人濕地》及《與山伯同床》後,雙妹嘜舞蹈劇場再次從文本入手,銳意探尋舞蹈與文本結合的火花。《人在旅途洒淚匙》比上次《與山伯同床》更為流暢俐落、得心應手,或許是因為今次改編馬奎斯的《異鄉客》本來就是各不相關的十二個短篇,而非一個完整的故事。《與山伯同床》明顯受於故事脈絡的制肘,想要塑造角色卻又被角色拉扯著走,顯得不俐不落,處處小心翼翼,收放難以自如。最大的障礙是要「演」一個角色,甚至企圖以戲劇的方式去讀白、演一個角色的心路歷程;但要說一個起承轉合的完整故事卻向來不是雙妹的長處,也未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把陳慧故事中的傷感愁思與雙妹嘜獨有的嬉鬧中見感性結合起來。

《與山伯同床》整個故事的核心是人物,得把故事說清楚,得把人物描劃仔細,讓觀眾隨著她的經歷而思潮起伏、代入其中。但在《異鄉客》之中各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卻是並置性的,人物是一種意象大於其他;因此這次摒除了對人物的執著,便無須受到舞蹈語言在刻劃人物方面的限制,於是編舞就更能自由地遊刃於整體意象上的經營。各個篇章均是濃縮的充滿喻象的某一片段或場景,而於這擷取的切片上展現的,是一種遭遇上的荒謬性──以場刊中的話來說是「種種奇幻禍福」──進而潛入對某種狀態的凝視以至凝思。

現在很多劇場或舞蹈創作都愛做「改編」,往文本滋取養分,但常常落得個不上不下鎩羽而歸;如果非得要「改編」,就得把持著文本的精粹,而非枝葉。撇除了在《與山伯同床》中的「演戲」,今次轉而皆以獨白、V.O.等身份上更為模糊或具多元指向的方式出現,並以跳接、拼貼等手段使之片碎化,整體上更為符合作品體栽上拼貼的特質。馬奎斯魔幻寫實的敍事手法,與十二短篇的跳接與並置性,卻恰巧與雙妹嘜一貫擅長的黑色幽默、拼貼手法成一絕配,故此改編起來,梗礙明顯少了。

說是人在旅途或在異鄉的故事,更多的或許是面對這些處境時人的狀態,讓人無法不聯想到的,是編舞楊惠美的個人經歷。惠美和Abby都常在紐約香港兩地往返,時常人在旅途、作異鄉客。雙妹的作品中兩位作者總是走得很前,創作的題材與她們的生命經歷十分貼近,每每與觀眾分享著自身生命的點滴,看她們的作品就像和一對老朋友聚會。如果還是要給予女性創作的標籤,那這個標貼上說的是一種微密、一種貼近、一種intimacy。她們無意放到某個極高的哲學高度去談論,也無意訴諸任何宏大的字眼。雙妹嘜舞蹈劇場裏的身體是感性的,是微小的。

作品的「人在旅途」況味在開端時稍為明顯,以旅行箱的圖像開始,雙妹以一貫的獨特細膩形體描劃著上路的種種──諸如啟程、候機、在長途客機上半夢半醒等等場景。踏在旅途上,更多談的,卻是人在異鄉的溝通梗礙,並因此引發出來,對這種孤寂狀態的凝視。一個很為觸動的,是丹琦的一段表演,他說著眾人皆不明白的語言,卻竭力想要溝通。而後旅途延指更遼闊的意義,諸如生命本身,夢幻喪禮一幕就像揭示著對旅途終站的某種幻想:幻想的喪禮上,送別的朋友把亡者的行李箱打開,把當中的物事一一舖陳,儼然就是一場最好的告別式,向著生命的旅途上她所攜背過的物事作最後的悼輓。而飾演亡者的黃靜婷,就在一旁,觀看著這自己的喪禮。從這種幻想投射出來,也是對旅途、對生命歷程的一種反思。

不能不談的是這次演出的空間運用,由觀眾席坐地上、四面圍繞著演區的格局開始,就知道這並不是一次乖乖坐著看的演出。演出當中有數個邀請觀眾加入演出的部分,我竟然全都參與了。雙妹一直有一種與人分享感動的親和特質,和觀眾的互動都有足夠的暖身,引導流暢而體貼,不讓觀眾尷尬,也非要站在一高地去挑戰觀眾。因此舖排到最後,只見舞者開啟了場地的大門,步了出去,場內的觀眾只聽到激烈的呼叫聲,而大家竟都踴躍地離開自己的位置,跑到門前去看,並不需要任何人的指示。門外的舞者狂歡地戲謔著性愛場面,帶到高潮而進入尾聲,派對式的氣氛作結,再次展示著雙妹嘜那想要透過藝術作品與我們分享生命的感性特質。
(原載於2009年12月第47期《城市文藝》)

photo by Yvonne Chan

雙妹嘜與山伯同床

文︰聞一浩 

每次想起「雙妹嘜舞蹈劇場」《與山伯同床》這個演出,在「山伯」之後,腦內都不期然打出「臨終」兩個大字,大概每一個作品都有叫人忘不了的片段,梁祝故事經典片段中只有臨終的一段才有人名,其餘如〈十八相送〉、〈樓台會〉、〈哭墳〉、〈化蝶〉等等,都只是點名事件。

雖然有名字的是梁山伯,但既然是「與山伯同床」的,主角早已暗示傾斜於祝英台。演出中負責穿針引線的是那百年不死(?)祝英台化身的圖書館員,她在圖書館各梁祝故事版本中遊走,在全知說故事的同時,亦帶出了靠演梁祝故事走紅的一對女演員大白與小黛的情誼──大白與小黛,白素貞與小青?!

《與山伯同床》文本來自陳慧小說〈我的名字叫英台〉,是「雙妹嘜」第二齣有文本,強調戲劇成份的創作──不過.第一齣的《女人濕地》,是陳敏兒單妹夥拍編劇黃詠詩演出,這一次才是雙妹一齊出擊。

整個舞台相當簡潔,一桌一椅或可分裂成兩張單人座椅的浴缸。一開始的圖書館錄像與兩人的書舞,簡單明確的動作,幾本隨手飛舞的道具書,沒有多餘的動作,也沒有多餘的道具,聰明地引領觀眾進入這個故事世界。然後,她們開始演戲。

開始演戲,問題便來了。視點傾斜所在的祝英台,縱使戲份較多,但卻不能成功建立立體的角色,多場獨腳戲如獨自看書,喝咖啡等,好看是好看,但對人物角色的塑造,似乎並無實效。而中場大白與小黛謝幕一段,不僅太長,兩位演員在不斷轉換角色的過程中似乎在好玩中迷失了,白費了這一段可以是層層推進描劃兩人微妙關係的一場。

好玩是雙妹演出一向的特色,但在有情節有發展的戲劇故事中,這種好玩的手法很容易打斷演出的流動和情緒的建立;英台忽爾跳出來跟看戲的說話,模糊了角色,也削弱了戲劇張力。

當然,陳敏兒與楊惠美的梁祝與大白與小黛還是有趣的,我們隨著祝英台述說多年來的不同梁祝故事版本,慢慢進入大白與小黛的故事,由兩人初相識到如何進入梁祝角色,某些段落依然匠心獨運,像大白打算自殺的一場與浴缸共舞既表現了她當時的情緒,也是出色的編排。

至於楊惠美的關於戲院看戲的祝英台獨白,是最動人的一場。梁祝故事多年來被人重複多遍,但最叫人印象深刻的,是將性別倒錯再加雙的黃梅調電影。《與山伯同床》場刊內引錄了陳慧小說的一段,而演出中的祝英台/圖書館員先在戲院一場獨白了這一段──那可以看作這齣黃梅調電影的解讀,也是這次演出的關鍵,男即是女,女即是男,男男女女的模糊不清,是楊惠美讀來最有感覺與味道的一段。

「雙妹嘜」是香港舞壇少數專描女子心事、女性情誼的創作團隊,《與山伯同床》或有不足,仍希望她們可以繼續探索這舞蹈加戲劇的女子路。

轉載自IATC網上評論
(原載於2009年8月《藝訊》)

女性的秘密花園——談女人濕地

photo by Yvonne Chan
文︰聞一浩

編舞陳敏兒與編劇黃詠詩合作舞蹈劇場,首先上談這女人最私密的空間和情慾的作品,絕無僅有,想起的就只有《陰道獨白》的翻譯劇演出;至於一個編舞加一個編劇,兩位女性走在一起,以全新文本創作的女性舞蹈劇場,實在也想不出另一個例子。

因此,很想知道陳黃兩人會如何展現這女性秘密花園與人之大慾。借助藝術中心壽臣劇院那灰黑的舞台,加上主要的道具──一個個大小不同的水桶,舞台已建構起一種獨特的潮濕陰冷,相對陰性的空間。不過,在這空間內以倒敍方式展現的情慾故事,卻是尋常不過:一個女人為了富足生活,放棄了令她性慾滿足的男友,多年後情人來電邀約晚飯,令她春心盪漾,精心打扮後赴約,最後在血液與愛液中溺斃。

陰部因情慾高漲而分泌出來的體液,是造就這片濕地的主因,也是貫串演出的重要材料──黃詠詩在開首、中段,以至結束,分別安排了一段抒發對這個女性生理/心理反應的論述,〈驗屍〉中法醫官點出,雖然沒有性交,但陰道濕透,顯然動了情,到〈陰蝨的水災〉更通段以她春潮泛濫為內容,由陰蝨道出她對這位舊愛與丈夫之間的不同反應,黃詠詩撰寫的對白惹笑,兩人扮演陰蝨頗有喜劇感,在戲劇效果上這段頗成功。最後的〈阿婆濕地〉,再以旁觀者的角度大談濕地乾涸之後;顯見兩人坦蕩蕩談這秘密花園的用心。不過,這些惹笑部份,在笑過之後,再咀嚼又不覺有其他的味道。

寫濕地,當然也講性,而幾個以此為重點的段落,都以舞蹈展示。自編自跳的陳敏兒,舞蹈動作一向甚有質感,一個人在台上舞著,依舊充滿能量與感染力。〈女人與男人之性愛〉中的女人回憶當年的纏綿造愛場面,恰可地呈現那歡娛之情而未逾越那道德的界綫,〈女人的容顏〉中把女人的不安與矛盾,那複雜的不知接受與否的心情,以身體及動作,而全晚最動人的一場是〈女人之死〉,半懸的白布像蟲繭,陳敏兒在內裡舞著,最終破繭而出,柔軟的軀體演繹著浪漫化的死亡,動作上細膩而帶著幽怨;過後,卻想:如果創作人會走前一步,女人於慾燄高漲時被殺,雖云不幸,但起碼在快感中離開,加點理直氣壯已可以成為一次宣言。

然而,擺明車馬要衝擊觀眾的,是〈女人買鞋〉,女人在買新鞋,準備赴會,無聲的她在黃詠詩的鞋店售貨員陪伴下不斷試穿,黃在表面殷勤的面容下,說出連篇指涉男女性器與性戲的粗話,除了表達了顧客與售貨員之間的權力關係,則道出了男女性愛的權力問題,平常不大宣之於口的女人慾望,以最赤裸/暴力的語言道出,還要是出於女子之口,的確讓一些觀眾措手不及,但也有些只管笑。然而,衝擊觀眾的目的顯然達到,但對於這權力關係,卻未見更深層的闡釋。

話說回來,《女人濕地》的調子基本上是輕鬆的,創作人或者只是想坦然談女性,並非有什麼女性宣言要發表;之不過,拿起這樣的題目,自然叫人有所期待。

轉載自IATC網上評論
(原載於2008年11月《藝訊》)

Wetlands of a Woman

photo by Yvonne Cha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cMuiMui Dansemble & Princess Blackbox
Shouson Theatre, HK Arts Centre
Kevin Kwong

In this dance-drama crossover, which promises to explore a woman’s “most private and forbidden territory”, choreographer/dancer Abby Chan Man Yee and playwright/actress Wong Wing Sze use physical and verbal narratives to unravel a murder mystery.

A woman is found dead in an apartment with her throat slashed. An autopsy later reveals that, prior to her death, the deceased had had a sexually arousing encounter, although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she had had intercourse. The show then retraces the hours leading up to the murder: the woman receives a phone call from an ex-lover and a rendezvous is hastily arranged, as both are now married. The narrative is non-linear and abstract, which works well as Wong and Chan – the show’s creators and performers – are not interested in simply telling a story – they also want to raise issues that question how women perceive themselves socially, psychologically and sexually.

Is a woman’s obsession with youth, physical beauty and sexual desirability a result of social pressure, or is it something innate and instinctive? Do women want to look good to please themselves or just to please men? Is the woman in the drama a victim of male violence or something of her own doing?

In a shoe-shopping scene, as the woman (Chan) tries out a pair of new shoes for her secret meeting, the shop assistant (Wong) lets fly, mocking her customer’s desire to please and her superficiality. Her use of profane language when referring to female genitalia is shocking.

Chan’s sensuous and powerful choreography works well with Wong’s humorous, dark and somewhat conceptual script. Yuri Ng’s set and costume designs contrast fantasy and reality by juxtaposing posh frocks next to a row of ugly plastic buckets. The wetness alluded to in the title has less to do with sexual arousal than with a woman’s swear and tears.

輕鬆有趣但不夠貼身的《十宰身體慶團緣》

Photo by Jesse Clockwork

文︰陳瑋鑫 |

由楊惠美與陳敏兒組成的雙妹嘜舞蹈劇場,今年已踏入第十個年頭。新作《十宰身體慶團緣》由宣傳照到文案都把身體作為重點,唯整個舞作中針對舞者身體而加以發揮的片段不多,但看楊陳二人如何戲謔瘦身狂潮還是令人滿足。

楊惠美與陳敏兒二人皆擅用語言並有很強的感染力,甫開場的一段文字投映,要求觀眾自我熱身及相互按摩就相當有趣,令觀眾很快進入狀態。由於演出以雙向舞台進行,兩面觀眾相對而坐,把演區置於劇場中央,這樣的設計縮短了觀眾與舞者間之距離,方便互動。因此接著由二人分別帶領兩面觀眾一同舞動,互相比「舞」,就更加令劇場充滿派對氣氛。然而,往後的片段卻似乎未能延續這高漲互動氣氛,不過二人幽默抵死的舞蹈編排,還是令人看得開懷。

除把玩語言外,雙妹嘜亦擅於運用小道具,例如搖晃布以模仿海浪,甚或模擬抽水馬桶沖水都甚有效果。其中一段有關豐胸瘦身的片段,楊把一袋奶收藏於胸前,在激烈舞動後把飲管插入舞衣內吸吮,令人捧腹;而陳則把鬆弛的肌肉一一展示,央求楊用蕃茄將它們扔掉,同樣抵死有趣。尾段陳的一段獨舞,一個個膠蕃茄從天而降,既可以被看作被柴台下的堅持,也同時呼應之前有關瘦身的歪理,就頗有意思了。

而演出尾聲極富詩意,二人在大、中、小木椅上起舞,以不同的聲調與節奏扮演兒童、壯年及老年,呈現出人生不同階段的變化。簡單感人的這一段舞蹈,再加上跟隨播放兩位舞者與父母的生活片段,以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作結尾點題,就相當有力。可是由於缺乏舖排,氣氛及節奏的變化就來得有點突兀。

整體而言,演出雖間有驚喜,但卻未能有機地把各段環環緊扣,對「身體」這母題也著墨不深,但作為雙妹嘜舞蹈劇場十週年誌慶演出,楊陳雙妹還是沒有讓觀眾失望。
(原載於2008年4月25日《星島日報‧演藝評台》)

廣州新快報

Photo by Jupiter

文章轉載自廣州新快報
■ 黄国威 香港藝術推廣人

除 了購物外,香港還有很多吸引之處,包括它擁有一个成熟的表演藝術行業。每个晚上在不同档次的表演場地都輪流上演形形式式的節目,音樂、舞蹈、話劇、粵劇固 然少不了,甚至一般人認為是前衛的現代舞也給人不同的選擇,當中除了城市当代舞蹈團這個老字號外,小型團体及獨立創作人的作品也具一定質素。早一陣子,尖 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舞蹈粉絲,他們有好些帶着好奇的目光入場,就是要目睹由兩位香港土生土長的年青女舞者——陳敏兒及楊惠美組成 的“双妹嘜舞蹈劇場”最新演出《十宰身體慶團緣》。

“双妹嘜舞蹈劇場”成立于香港回歸年,至今剛好過了十个寒暑。兩位都在現代舞壇獨當一 面,除了以個人身份發表創作及獲邀請参与不同舞團或劇團的演出外,兩个人走在一起的時候,就用“双妹嘜”這个從我国香水品牌借來的名字合伙創作,貴精不貴 多,對筆者而言是質量的保証。然而大家都知道,兩个人演的舞蹈劇場當然不会是以大場面作為看点,但相信她們了解到,借着“貼身”的題材来引發觀眾共鳴,還 勝於用千万金元推砌出来的布景,所以這次新作品就以身体為題材,炮制 一場《十宰身体慶團緣》。當中“宰”以粤語讀音与“載”相通,于是“十宰”可意指“十載”,除与香港回歸及“双妹嘜”的成立歷史相關外,“宰”与“身体” 連着看更可意会到節目主題——“解剖身体”,就如節目的宣傳文案中突出的多个看点:“香港回歸十年,‘双妹嘜舞蹈劇場’也成立十年,兩个‘少女’漸變‘中 女’,正好藉此時機,‘十宰身体’作回願,看看香港的社会風氣、潮流文化及公共空間如何改變及影響个体(尤其是中年女性)的身份和身体……‘双妹嘜’將会 又幽默又調侃地献上一場充滿本土情懷的身体饗宴,秉承舞團一直以来从小女人的觀點来表現大世界。” 而最令觀眾期待的是她們的独特表演形式——不叫口号、不 会控訴,以“軟性”的手段及片段式的舞蹈劇場,包括混入流行歌曲、錄像、話劇及与觀眾互動等,表現社会對女性身体的規范而引發的反思及關注。

Photo by Jupiter

翻 閱節目單,單就分場的名字都用上与“身”字有關的詞語,“身体檢查”、“身鮮出爐”、 “身吟”、“分身家” 等,極富幽默感,而内容亦不失所望:劇場內觀眾在兩邊座席遥遥相對,在節目的第一場名為“身体檢查”中,“双妹嘜”分別對着兩邊舞台 教授觀眾簡單動作,並在輕快的音樂下兩邊觀眾進行比試,為觀眾制造輕鬆的欣賞氣氛之余,亦延伸至余下段落,包括比拼身体靈活性的“渾身解数”、以戲劇元素 表達女性因為不滿自己体型而失落街頭的“身不由己”、展現完美配搭与极高難度動作的“身有千千結”;陳敏儿更以鋼管舞凸顯女性身体最原始的感性一面等,這 些段落既不賣弄技巧,也不嘩眾取寵,在幽默中帶給觀眾共鳴。布景設計亦极富心思,座落台中間的可移動白色景片,時而分隔着兩邊觀眾,增加神秘感,時而放在 劇場的最高處,播放兩个版本但内容相同的錄像。當中的一段更把文字与身体結合,拍攝在身体的不同的部位寫上多个單字,形成有趣的成語,例如在背上写 “虎”、在腰上写“熊”,就成為“虎背熊腰”,頓然發現我国成語的博大精深,以及創作人對身体的靈敏觸覺,令觀眾会心微笑。

俗語有云 “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十宰身体慶團緣》給我們寶貴的一課:創作人抱着包容的心態,按着自身的感受真誠創作,作品發表后的回嚮遠遠超乎想象。

注:“双妹嘜”于1997年由陳敏儿及楊惠美創辦,兩位均為本地現代舞壇獨當一面的獨立編舞及舞者,并活躍于本地劇場的創作和演出。2005年聯合創作《尋找家猪的故事》于香港乙城節首演,并獲邀至新加坡華藝節演出。2006年《尋找家猪的故事》獲香港舞蹈年獎。